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法治平安建设广东行|政法服务“零距离”,广东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

编者按:法治与平安是广东社会治理与发展的重要根基。2025年9月,广东省委政法委邀请中央、省主流媒体开展“法治平安建设广东行”集中采访活动,全面展示“十四五”期间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取得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基于采访成果,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推出“法治平安建设广东行”系列报道,生动展现全省广大群众真切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广东、平安广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今天推出第四期《政法服务“零距离”,广东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展示广东政法服务便民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编者按:法治与平安是广东社会治理与发展的重要根基。2025年9月,广东省委政法委邀请中央、省主流媒体开展“法治平安建设广东行”集中采访活动,全面展示“十四五”期间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取得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基于采访成果,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推出“法治平安建设广东行”系列报道,生动展现全省广大群众真切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广东、平安广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今天推出第四期《政法服务“零距离”,广东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展示广东政法服务便民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2025年春节前夕,罗某再次走进揭阳市榕城区法律援助中心。与半年前来求助时不同,这一次,他带来了法院的好消息——包括他在内的17名农民工被拖欠四年之久的50多万元工资,终于全部到账。这背后,是法援中心全体工作人员数月来的奔波与付出。

近年来,随着广东政法公共服务体系的持续完善,公众对法律服务已不再陌生:法律顾问深入街头巷尾,法援中心覆盖多地,在线立案系统让诉讼服务“触手可及”。“法律明白人”“法治副校长”“互联网法庭”等新型服务形态,将专业资源送到群众身边。从田间地头的纠纷调解到都市政务的智能系统,广东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

从“全覆盖”到“精准化”

织密公共法律服务网

2014年,广东在全国率先部署“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十余年来,全省2.6万个村(居)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法律顾问累计提供法律咨询近400万人次,办理法律援助1.5万件,直接参与调处矛盾纠纷超过13.8万宗,开展法治宣讲逾108万场。法律顾问已成为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群众身边最熟悉的法律“引路人”。

法治平安建设广东行|政法服务“零距离”,广东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

江门鹤山村(社区)法律顾问罗健明律师在村委会值班。图源江门政法

人员到位后,平台建设在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目前,广东已建成2.78万个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面覆盖省、市、县、镇、村五级。线上方面,以“广东法律服务网”为核心的服务体系于2018年上线,整合网站、App、热线、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多种渠道,将法律服务精准送达基层末梢。

近年来,广东各地市的创新实践推动这张公共法律服务网从“全覆盖”迈向“精准化”。

展开全文

东莞打造的“法治地图”,整合全市1786个法治资源点。市民只需打开手机,即可查询最近的法律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服务站点。

佛山高标准建设中央法务区,推出疑难案件诊所、合规研究中心、免费合同审查等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以更优质的法律服务呵护企业发展、护航企业出海。

清远则将法律服务与地方产业深度绑定。在英德红茶交易中心,律师、调解员、公证员长期驻点百亿产业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围绕红茶产业特点,提供涉外法律、商标培育等定制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清远还设立了全省首个中学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以此为支点,清远司法机关以“公共法律服务+法律顾问”模式,三次走进清城区飞来湖中学开展普法活动,覆盖师生300余人次。

回望十余年历程,广东公共法律服务网从疏到密、从广覆到精达,不仅推动法律服务深入基层,更提升了公众的法治意识,让“遇事找法、依法维权”理念深入人心。

为弱者“撑一把伞”

构建法律援助新格局

公共法律服务强调普惠性,其目标之一是降低公众使用法律的门槛,以政府力量弥补群众“有法难用、不会用”的短板。在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中,法律援助作为“承重墙”,发挥着核心支撑作用。

法律援助是国家为经济困难公民及其他符合条件的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服务的制度。来到法援中心的当事人,往往对如何运用法律认知有限,更需要工作人员的耐心引导。

以罗某求助的揭阳市榕城区法援中心为例,这支全部由女性组成的团队,充分发挥共情力强、注重细节的优势,将“法援为民”的承诺融入每一起案件。

在罗某的案件中,由于17位农民工分散全国各地,证据收集困难重重。工作人员专门制定“无接触服务”方案:通过视频连线确认身份,指导他们用手机上传证据,为行动不便的工友开通邮寄通道。同时,中心联动劳动、检察、法院等多部门开展联合调查。历时半年,17个家庭终于拿回被拖欠多年的血汗钱。

在另一起案例中,当事人小陈因遭受校园欺凌,身心受创,长期闭门不出,甚至不敢与人对视。母亲带她来到法援中心求助。中心立即联合区妇联上门服务:擅长民事侵权的律师以讲故事的方式为她梳理案情、讲解程序;妇联同志同步开展心理疏导。最终,小陈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法治平安建设广东行|政法服务“零距离”,广东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

揭阳市榕城区法援中心。图源揭阳政法

东莞市在全市33个镇街(园区)打造了司法救助申请全覆盖模式,将服务窗口前移。出台《东莞市国家司法救助管理实施办法》,首创线上预审机制,提高办理司法救助案件的质效。将工伤标准引入司法救助,延展了救助人群范围,极大缓解了群众的生活困难。

法律援助工作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作为全国首部省级法律援助地方性法规,《广东省法律援助条例》自1999年实施以来已历经三次修订。2024年的最新修订进一步扩大援助范围,新增残疾人免予核查经济困难状况、部分情形不受经济条件限制等条款。

25年间,广东全省每年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从1999年的6317件增长至2024年的27.35万件;受援人数从9971人次增长至28.89万人次。数字增长的背后,是法律温情的持续传递。广东法律援助以“一案一策”的精准服务,为弱势群体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

让群众少跑腿

技术赋能法治政务

在优化公共法律服务的过程中,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日益凸显——政务服务如何借助科技力量,从繁琐流程中解放,实现更人性化、无感化的办事体验?

广东全省推行的“减证便民”行动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通过科技赋能,“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常态。深圳公安推出“警种+”综合窗口,152个事项“一窗通办”,民生警务平台实现291个事项“网上办”、146个事项“无证办’、199个事项“跨省办”;在全国首创外国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跨部门外国人停居留业务“一网通办、一窗通办”。

结合粤港澳大湾区融通发展的趋势,东莞升级建设台港澳业务专区,新设香港跨境通办自助服务机和“智方便”自助登记站,实现70项香港政务服务就近办理。

清远则着力破解偏远地区公证力量不足的难题。除推广远程视频公证服务外,针对连州市公证处仅有一名公证员的情况,清远市司法局定期指派人员开展巡回办证;阳山县引入广州南方公证处设点服务,填补山区公证服务空缺。

除了政务办事,“诉讼便民”也在技术驱动下持续升级。在立案阶段,广东法院持续推广起诉状、答辩状示范文本,以要素式“填空”降低撰写门槛,推进电子卷宗随案生成与应用,辅助当事人准备诉讼材料。网上立案、热线立案等渠道已成熟运转,昔日热闹的立案大厅如今变得安静,当事人无需亲临排队,工作人员也能将精力聚焦于更复杂的司法需求。

在审判阶段,深圳中院率先完成司法审判垂直领域大模型预训练,研发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为审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该系统可在庭前协助法官梳理审理要点、归纳诉辩意见,辅助生成庭审提纲;庭中可进行证据比对与逻辑审查,有效提升庭审效能。

该系统始终坚持法官主体地位,坚决防止“机器判案”。各环节均设置审核、确认与决定选项,以法官最终判断为基础辅助生成裁判文书。在“案多人少”的现实中,技术赋能大幅减少了重复劳动,为法官留出更多思考与裁决的空间。

法治平安建设广东行|政法服务“零距离”,广东打通法治惠民“最后一公里”

深圳中院研发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

广东的法治便民实践,始终围绕“人”的需求持续进阶。那些奔走于乡间的法律顾问、为弱势群体点灯的法援工作者,以及坚持“让数据多跑路”的技术研发人员,不仅是法治温度的传递者,更是“法治为民”理念的践行者。

当法律服务从遥不可及变为触手可及,改变的不仅是公众的体验,更是整个社会对法治的信仰——让法律成为越来越多人遇到问题时的首选。这张不断升级的公共法律服务网,也将持续为民生福祉兜底,为社会发展护航。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qkbt.cn/36013.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